晨曦初露,江苏盐城黄海湿地仍笼罩在淡青色的雾霭之中。潮水退却的滩涂上,盐蒿的绛红与晨光的鎏金交织流动,宛如斑斓的调色盘,美不胜收,让人心驰神往。
大地红毯
忽闻清越的鹤鸣声破空而来,循声望去,一群丹顶鹤自芦苇深处振翅而起。那修长的脖颈笔直如箭,黑白色的羽翼清晰分明,鲜红的顶冠恰似跃动的火焰,在薄雾中划出惊艳的轨迹。鹤群掠过之处,惊起雁鸭无数,霎时间整个湿地被唤醒,百鸟和鸣、清风低语,共同奏响一曲湿地晨歌。
登上“生态眼”观鸟台,凭栏远眺,一幅壮阔的湿地长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近处,红毯般的盐地碱蓬跃入眼帘,令人生发出纵情舞动之念;向远处极目,水天一色,一群群早起的鸟儿迎着鱼肚白振翅翱翔,奔赴崭新的一天。
漫步木栈道,清新湿润的空气伴着微微海风拂面而来。水浅处,鸻鹬类鸟儿小巧的身影随处可见。它们一边忙碌觅食,一边警惕地保持与人的安全距离。苍鹭静立水中,如雕塑般静候鱼儿经过。琵鹭优雅地摆动铲状长喙,荡起的涟漪惊散水中游弋的银色鱼群。芦苇丛深处,震旦鸦雀灵巧的身影伴随着啃啄芦苇的声音若隐若现,宛如五线谱上跃动的音符。
黑嘴鸥
转过芦苇掩映的弯道,丹顶鹤的乐园豁然呈现眼前。这些来自北方的白色精灵或金鸡独立于浅沼,修长的身影倒映在如镜的水面上;或三五成群漫步于绛红滩涂,雪羽朱冠与盐蒿相映成趣。最令人神往的是它们对舞时的风姿——成对的鹤侣时而低头致意,时而振翅和鸣,时而凌空跃起交换位置,宛如一场精心编排的水上芭蕾。
比舞的丹顶鹤
午后阳光正好,鹤姑娘岛上树影婆娑。“中国第一位驯鹤姑娘”徐秀娟的铜像静立水畔,她俯身照料雏鹤的瞬间被永远定格下来。铜像旁的柳枝微摆,在风中轻抚碑文。30余载光阴荏苒,当年徐秀娟栽下的树苗已亭亭如盖,每到深秋便绽放华美色彩,与丹顶鹤的朱冠相互辉映。每逢鹤群迁徙时节,总能看见它们在湿地上空盘旋鸣叫,仿佛在向这位“湿地仙子”诉说着无尽思念。
走进丹顶鹤救护繁育中心,今年新生的雏鹤正振翅学飞。它们稚羽未脱白羽渐显,亦步亦趋地追随亲鸟觅食。这里的每只雏鹤都有专属的成长档案,年轻的保育员们对雏鹤倾注关爱。经过每日训练,雏鹤们已掌握诸多本领:奔跑腾空、收腿滑翔、弧线盘旋,掠过头顶时翅膀掀起呼呼风声;降落时,滑翔、收腿、收翅、站立、仰头、鸣叫,动作行云流水。
丹顶鹤与河麂
日影西斜,喧嚣渐归宁静。偶有晚归的鸟儿掠过天际,守鹤人的小窗仍亮着暖光——那本翻旧的《护鹤日记》正被翻开新的篇章。在这片湿地上,潮汐带来丰富馈赠,候鸟带来远方故事。每天,当丹顶鹤迎着朝霞展翅,羽翼掠过的天空正谱写着人与自然的动人和弦。这和弦里有盐蒿的低吟、芦苇的合唱、潮汐的咏叹、鸟兽的齐鸣,还有湿地守护者的心声。从徐秀娟以体温孵鹤的感人往事,到如今碳汇交易描绘的绿色图景,盐城湿地的守护故事在潮起潮落间绵延。(摄影:陈国远)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海之滨,总面积247260公顷,其中核心区22596公顷、缓冲区56769.75公顷、实验区167894.25公顷,海岸线全长582公里,跨盐城沿海6个县(市、区),是我国面积最大、西太平洋沿岸保存最完整的海涂湿地类型保护区。
保护区成立于1983年,1992年升格为国家级,同年入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2002年被列入“拉姆萨尔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06年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关系”成员,2014年加入国际自然保护地联盟,2019年7月5日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
盐城珍禽保护区主要保护以丹顶鹤为旗舰物种的湿地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海涂湿地生态系统。区内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拥有各类动物1855种(鸟类421种)、高等植物69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7种,包括39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鸟类28种)如丹顶鹤、白头鹤等,以及9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鸟类80种)。
保护区是濒危物种的关键停歇地、越冬地或繁殖地,有17个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每年约有400~600只丹顶鹤在此越冬,是其西部迁徙种群最主要越冬地。同时每年有2000多万只候鸟迁徙经过,近百万只水禽在此越冬,全球半数以上的勺嘴鹬、小青脚鹬在此长时间停歇,对全球候鸟保护意义重大,被誉为东部沿海“国家重要湿地基因库”。